说到“最敬佩的历史人物”,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名字就是——岳飞。
小时候背《满江红》,老师常常让我们一起大声念那几句:
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”
那时候年纪小,不懂其中深意,只觉得字字铿锵,念出来热血沸腾。等长大了再去读岳飞的一生,我才真正明白,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忠义与悲壮。
少年岳飞:苦难中成长岳飞出生在北宋末年的乱世。他很小的时候,家乡就饱受战乱,父亲早逝,家境贫寒。按常理说,这样的孩子,可能一辈子也就是个普通农夫。
展开剩余76%但岳飞从小就特别坚韧,喜欢读兵书,也爱练武。他跟随乡里的武师学习弓马骑射,据说力能开三百斤的硬弓,箭无虚发。很多人说“英雄自少年”,放在岳飞身上特别贴切。
我觉得,正是那段苦难经历,让岳飞打小就有了“为国为民”的信念。换句话说,他是被时代逼出来的英雄。
金戈铁马:一生都在保家卫国岳飞的名字,和“抗金”几乎是连在一起的。
当时北宋已经被金人打得节节败退,整个民族都在危亡的边缘。很多官员想着投降、苟安,但岳飞不一样。他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打拼,很快脱颖而出,带领岳家军打出了一片天地。
岳家军最有名的地方就是纪律严明。古人常说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,说的就是岳家军。你想想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军队抢劫百姓是常态,但岳飞硬是能带出一支“军容整肃”的铁军,这靠的是什么?靠的就是岳飞的信念和人格。
他带领岳家军在郾城、颍昌等地连战连捷,把金军打得闻风丧胆。那时候百姓流传一句话: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。”短短八个字,道尽了岳家军的威名。
精忠报国:岳飞的人生信念岳飞的背上刺着四个大字——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是他母亲亲手刺的。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都会热泪盈眶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,更是一种誓言。岳飞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这四个字:不怕牺牲,不畏强敌,只想着把失去的河山夺回来。
我特别佩服的是,他不光有勇气,还有战略眼光。他提出“直捣黄龙”的计划,意思是要一鼓作气收复中原,把金人彻底赶出中原。这种气魄,真的是千古难见。
悲剧收场:风波亭的冤魂但是,岳飞最后的结局,却让人心痛。
就在岳飞眼看要大胜、即将直捣黄龙的时候,宋高宗赵构和秦桧突然下达十二道金牌,命令岳飞班师回朝。原因是什么?很简单,朝廷害怕收复中原之后迎回被俘的宋徽宗、钦宗,皇帝的地位就不保了。
岳飞百般无奈,最后只能含泪退兵。他写下那句千古绝唱:“壮志未酬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
不久之后,他被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关进风波亭,含冤而死,年仅39岁。想想,一个立志“精忠报国”的民族英雄,竟然死在自己朝廷的阴谋之下,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凉!
为什么我敬佩岳飞?说实话,我敬佩岳飞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,更是因为他的精神。
忠诚:不管环境多么黑暗,他始终忠于国家和百姓。
清正:在权谋横行的官场,他始终保持清廉,赢得百姓爱戴。
坚毅:哪怕是面对不公的结局,他也从未背弃过自己的信念。
岳飞的人生,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悲歌。他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,但他的名字,却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。
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岳飞?有人说,岳飞已经是800多年前的人物了,我们今天还谈他有什么意义?
我觉得,岳飞代表的“精忠报国”,不是一句空话。它可以是士兵守卫国土的担当,也可以是普通人做好自己工作的责任感。你是医生,就精忠于患者;你是教师,就精忠于学生;你是工人,就精忠于岗位。
岳飞告诉我们:忠诚不是口号,而是行动。哪怕结果可能不完美,但只要你努力过、坚守过,就无愧于心。
发布于:浙江省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